现代救护车的内部比较宽敞,使救护人员有足够的空间,在去往的途中对患者进行救护处理。现代救护车内还携带了大量的绷带和外敷用品,可以帮助止血、清洗伤口、预防感染。
许多现代救护车上的工作人员都是专业急救人员,特别是那些负责大型体育盛事、高速公路繁忙路段等高风险场合的工作人员,他们能够进行高水平的急救处理。
向左转|向右转
片中的急救工作“压力山大”
*急救员压力大、责任重,每次12小时轮班不间断出车是家常便饭。为别人健康日夜奔波,他们却连正常的三餐都无法保证,常常只能在出车间隙到便利店买份盒饭匆忙应付。长期的高强度工作,使大部分人都患上了、颈椎病等慢性疾病。
而这一切的背后,是急救资源的短缺。
上海是全国急救车配备量高的城市之一,平均每4**配备一辆急救车,上海中心每年出车76.3万次,共救治68.9**次。但压力依旧如此之大,国内其他城市可想而知。
之前还有新闻报道过不具备营运资质的“黑救护车”,病人上了这样的车,自然也无法受到及时的救治。
同时,高强度的劳动也没有给急救人员带来高回报。手握多张专业证书,二三线城市的急救员月薪不过四五千,*时护理几乎是医学类门类中分数低的专业。相比之下,在欧美国家护理是大学的重要专业,入学标准高,资格考试的*低,相应护士的薪酬也很可观。
目前,英美等国的院前急救主以专门的急症医疗技术员负责,他们将病人*转移,灵活度和效率更高。国内的院前急救则由医生带队,如此一来更加造成院内人才缺失。
很多病人抬上救护车就已经意识模糊
这些滥用医疗资源的行为,不但违背了救护车救治紧急病患的初衷,急救中心的正常运作也受到影响。但是救护车上的工作人员既没有拒绝的权力,更没有行政管理权、执法权。
资源的紧缺加上被救护一方的漠视甚至戏弄,导致每天有很多救护车做着无用功、走着冤枉路。那些从街头飞驰而过的救护车中,有许多注定只会驶向一个没有结果的目的地,而真正的重病者,还在疼痛着、喘息着苦等,这是多么大的悲哀。
日常紧缺和日常无力
对急救人员来说,像肖医生那样担当“人形支架”的行为,已经算不上新闻了。
被紧张的病人吐得满身秽物,把神智不清的病人从臭气熏天的垃圾堆里“捞”出来,为病人做心肺复苏做到从手套中倒出汗水,这些都是他们的日常。